English

为了建设国际一流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纪实
2000-11-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刘继文 万霞 我有话说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采取超常规措施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1997年以来,已有5位院士、30多名学科带头人、200多位博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学者竞相加盟。

海纳百川涌春潮。这些新引进的人才用新思维改造传统学科,用新模式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拓展了数十个科研新领域,产生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成果,带来了清新的学术风气,使学校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跨越式的“学科跳远”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较短、学术及文化积淀不深的高校,如何才能企及世界学术的最前沿?华中科大选择了跨越式的“学科跳远”。

30岁的徐涛教授,今年9月被华中科大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近10年来,徐涛一直在从事的细胞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使人类能深入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机理和规律。这正是当今神经科学的国际前沿。1994年,徐涛攻读原华工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由康华光教授和韩济生院士一起指导。1995年,他受邀请到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在导师Neher(1991年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于1997年—1999年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徐涛又来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继续深造,其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神经科学界的领袖之一BertilHille。

1999年10月11日,徐涛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的纳贤信。华中科大校党委副书记刘献君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校的生命学科基础比较好,非常需要你这样的学术带头人。学校一定会创造最好的条件,使你能安心工作……”看罢来信,徐涛喃喃自语:“搞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光学、电子等工学研究配套,国外不一定有合作的机会。而母校已具备很好的工科、医科背景。如果利用工程手段去解决医学、生物科学的问题,就很有可能在生命学科取得重大突破。”他的心早已飞回了祖国,飞回了母校。

今年6月,徐涛和爱妻一同回国,担任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学校已经投入100万元为他建起了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实验室,还配备了10多人的科研队伍。目前,徐涛主持着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杰出青年基金。他的研究扩展到细胞跨膜信号传导、神经信号传导等6个国际神经学科的前沿。获悉徐涛的科研成就,远在美国的导师BertilHille院士毫不掩饰地预言,“徐涛将是中国神经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大脑功能的近红外光学成像检测研究是热点之一。有关的光子学检测技术与信息提取方法,可以推广应用环境生物医学领域的很多方面。

1999年上岗的特聘教授骆清铭,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他研制的“大脑功能光学成像仪”申请了美国和欧洲专利。1997年骆清铭婉拒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光子学专家Chance博士的挽留,毅然归国,担任了华中科大生命科学院副院长。他说:“虽然学校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不上美国。但国内的生物医学光子学还是一片处女地,这里有我的事业。”骆清铭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面积1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800多万元。骆清铭现在主持的课题经费达200多万元。今年,以该所为主体,联合校内相关研究方向,争取到了教育部生物医学光子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有关脑功能光学成像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是当今世界控制科学的重要前沿之一,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同一起跑线。1999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美国杜克大学留学归来的王华博士和关治洪教授、方华京教授、王永骥教授等扯起了这面大旗。10月17日,在王华和其他教授的“张罗”下,全国首家“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在华中科大安了家。该中心由来自中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30多名中青年教授共同组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的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致力于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理论在信息、能源、军事、生命、环境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应用研究。

二、学科大树添新枝

保护好人类环境,需要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建设一流的大学,同样需要实现多学科的平衡。华中科大新引进的30多名学科带头人,拓展出了数十个新的学科方向。

我国每年需进口5000万吨小麦,动用800亿美金引进优质小麦品种。该校生命科学院的何光源教授多年来在英国皇家科学院从事小麦转基因研究。英国剑桥大学评价说,何光源的“硬粒小麦研究”属世界首创。

站在湖北浠水老家的田头,何光源常自言自语:“要是能在这里也种上优质高产的小麦该有多好啊!”在何光源的争取下,“中英合作转基因工程和染色体基因组实验室”落户华中科大。目前,100多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已经初步建成。何光源还申请到了国家“植物转基因”项目。他琢磨着,以这个研究室为起点,开展我国小麦的品质和抗病研究。同事们评价说:“何光源不仅带来了世界一流的技术,还带来了一流的科研合作模式。”

水利水电及自动化工程系的前身只是一个教研室。当张勇传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该系又相继请来了吴中如、刘广润两位院士,其中吴中如担任了系主任。3位“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分别专攻水库运行、大坝安全、工程地质,在学科上出现了明显的“杂交优势”。院士们还综合所长,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数字流域”概念,对一个流域的资源利用、人口控制、环境保护、旅游等进行系统工程化开发。“数字仿真学科”迅速崛起,并引起了不少重要企业的注目。

目前,这个中心正致力于“清江数字流域工程”研究。该工程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是国家“211工程”水电能源领域重点学科。项目完成后,利用流域全状态综合仿真系统,清江公司可在室内充分认识水文规律,分析预测全流域的水资源,预警预报洪水,指挥防洪抗旱,优化调度和分配水资源等。

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的龚建平教授,1992—1996年在美国纽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在国际上,他率先发明了“细胞凋亡的定量分析方法”和“不同时间的基因表达方法”。在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学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的召唤下,他选择了回校工作,担任了普通外科主任。有了学校在科研资金、设备和人力等方面的倾斜,龚建平用2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流式细胞仪”实验基地,逐步形成了外科学、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对我国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他还立足于细胞生物学、细胞分析学研究,在全世界率先提出“数字细胞”研究的概念……

三、大师大课题大梯队

“开科研‘夫妻店’和‘小作坊’是干不出大事业的!”校长周济多次在全校教师大会上阐述这种观点。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呼唤“团队精神”。

“有了‘大师’扛旗,我系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该校电力系党总支书记张国德向记者饶有兴趣地谈起了该系大搞团队攻关的事。

潘垣院士是我国从事核聚变研究和脉冲电源技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1998年,校领导四顾茅庐、诚恳相邀,潘垣“出山”后担任了能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潘垣院士调进电力系后,成为学科建设的“旗手”,提出了电力系今后10—20年的发展方向,即争取超导电力新技术、大功率脉冲技术、等离子技术等3个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并为申报“973”课题而努力。

于是,几个分支学科的学者也相继聚拢过来,拧成了一股绳。受聘于日本琉球大学的唐跃进博士,了解到潘垣在搞“超导电力”研究,再也坐不住了。1999年5月,他放弃了优厚待遇,携妻女回校,被任命为超导电力研究与开发中心副主任,并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今年30刚出头的曹一家,1994年留学英国攻读博士后,先后在拉夫堡大学、利物浦大学及英格兰西部大学从事复杂控制系统研究,已有很深的造诣。今年4月,他毅然辞去了利物浦大学待遇优厚的工作,携妻女回校。“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很好的基础,现在是该好好干了”。他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电力学科进行改造,今年一回国便申请到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还承担了国家973、国家九五攀登项目。中科院从事超导研究的李敬东博士,从事等离子体研究的刘明海博士等一大批志趣相同的中青年学者都选择了到华中科大发展。

一时间,大师周围良将云集。专业封闭的局面被打破了,一个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形成了。院士担当“旗手”,成就显著的年轻学者当上了“突击队长”,一批博士成为“突击队员”,他们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舰母”。近3年来,电力系申请了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年元月至10月底,该系已有近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入帐,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新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推选从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引进的沈韫芬院士为“掌门人”。搞工业环境化学的留法博士杨昌柱教授,从事城市垃圾处理研究的陈海滨教授、廖利教授、章北平教授,从事环境毒理学基础研究的石年教授,留学德国的赵开弘教授等都汇拢过来。工业环境污染处理、城市生活污染处理、人体环境研究呵成一气,华中科大的环境学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